膿毒癥的定義
膿毒癥(sepsis)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(SIRS),臨床上證實有細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,膿毒癥常常發生在有嚴重疾病的患者中,如嚴重燒傷、多發傷、外科手術后等患者。
膿毒癥的發展
膿毒癥病理的生理發展
當機體發生細菌或真菌的入侵并且已經喪失對其感染調控能力,機體產生過度炎癥介質,從而導致過度的生理反應。機體發生組織損傷,發生凝血系統功能異常、內分泌功能障礙、器官灌注量下降,發生毛細血管彌漫損傷,最終導致器官損傷和功能不全,膿毒癥的發生。
膿毒癥的進展和死亡率的相關性
在膿毒癥的進展中,死亡率與時間的密切相關。感染/外傷期間死亡率為10%;全身反應綜合征死亡率為20%;直至發展到嚴重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死亡率高達80%。對于膿毒癥,早期的預警和早期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。
膿毒癥臨床檢測的難度和挑戰
•證實有細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(細菌培養)
細菌培養需要48小時,40%陰性
•滿足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體征(SIRS)
1. 體溫>38℃或<36 ℃
2. 心率>90次/分
3. 呼吸頻率>20次/分或PaCO2<32 mmHg
4. 外周白細胞計數>12000 /mm3或<4000 mm3, 或未成熟粒細胞>10%
只要滿足以上四條其中的兩條或者以上,可以診斷為膿毒癥,但體溫、心率、呼吸頻率和白細胞技術的特異性差,臨床診斷上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現象。
降鈣素原(PCT)作為膿毒癥的輔助診斷指標
一般在健康人的血液中降鈣素原(PCT)濃度低于0.05ng/mL,當機體發生炎癥反應、細菌感染或膿毒癥下,血漿PCT濃度異常升高,3~6h即可測得,6~12h達高峰,2~3天恢復正常。PCT的測定已經廣泛用于ICU病房、血液科、腫瘤科、兒科、早產兒及新生兒監護室、外科、內科、器官移植科、急診科、介入診斷和治療等。目前,在眾多權威指南文件中推薦PCT水平作為鑒別感染,療效監控、預后判斷的輔助診斷指標。
PCT參考范圍
健康人群:<0.05 ng/ml
特殊人群:0.05 ~ 0.3 ng/ml(老年人、慢性疾病、患者等)
早產兒和新生兒:PCT于出生后24-30小時達其生理性高峰21ng/ml,但平均值僅為2 ng/ml。出生后第三天起,PCT正常參考值同成人。
PCT應用說明
PCT選擇性地對系統性細菌感染、相似菌感染及原蟲感染有反應,而對無菌性炎癥和病毒、感染無反應或僅有輕度反應。
注:PCT水平必須結合臨床情況進行判讀。應避免脫離患者具體病情而進行判讀,并應考慮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性。
1、嚴重腎功能不全(肌酐清除率<25 ml/min)的患者,建議使用0.5~1.5ng/ml作為膿毒癥的診斷界值。
2、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、急性髓樣細胞樣白血病、B細胞淋巴瘤、何杰金淋巴瘤以及正在進行化療的兒童患者,建議使用更高的界值(0.5~1 ng/ml)診斷膿毒癥。
3、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合并感染時,PCT的誘導受到抑制而僅輕度增高。因此建議使用較低的界值來評估此類患者是否合并細菌感染(0.1~0.25 ng/ml)。
明德生物降鈣素原檢測試劑盒://www.bkfsfnmt.cn/products/ganranxilie/11.html